编者按
律师队伍是依法治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新入职青年律师的政治引领和教育培养工作至关重要。2024年8月,司法部启动"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广大律师积极响应号召投身西部锻炼行动。来自安徽省的12名青年律师深入到贵州、广西、宁夏等三地基层单位,开展西部锻炼和对口帮扶。
本期故事的主角是罗颖——来自安徽铜鼎律师事务所的一名青年律师,在“司法部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中被安排到桂林市荔浦市行政争议调解中心锻炼学习。
2024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热烈一些。司法部“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的号角如同穿透热浪的一声惊雷,在我心中炸开了层层涟漪。在铜陵的家中,看着客厅里两个嬉戏的身影 ——8岁的姐姐正笨拙地给4岁的妹妹讲故事,阳光洒在她们稚嫩的脸上,漾起一圈圈金色的光晕。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揪了一下,既有不舍,又有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最终,我还是做出了选择。在一个寻常的清晨,我拥抱着还在睡梦中的孩子们,在他们的额头上留下深深的吻。我把“母亲”这个沉甸甸的身份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放进了行囊的最深处,然后转身,带着法律人那份纯粹的初心,踏上了奔赴广西荔浦的旅程。车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江南水乡逐渐变成了陌生的喀斯特地貌,我的心情也如同这起伏的风景一般,五味杂陈,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职业履历上的拓印,更是一场双重角色在法治沃土上的共生共长之旅。
双肩担日月
法治路上的母亲步履
荔浦市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的门,在我踏入的那一刻,仿佛就成了我在这片陌生土地上的新起点。在接下来的300余个日夜里,我每天都在这里迎接晨曦,送别晚霞,努力用“办案精度”去回应心中那份“母爱温度”。
刚到调解中心的时候,面对不擅长的行政复议案卷,我有些许的手足无措。但很快,我就调整好了状态。每一份案卷都像是一个等待被解开的谜题,里面承载着当事人的期盼与诉求,我逐字逐句地研读,梳理着每一个细节,分析着每一个法律条文的适用。70余件行政复议案卷,就这样在我的手中一页页翻过,它们铺就的不仅仅是一条权利保障之路,更是我对法律信仰的一次次坚守。
12场行政诉讼庭审,更是对我专业能力的极大锤炼。记得第一次作为代理人站在法庭上,面对着对方律师犀利的提问和复杂的案情,我的手心微微出汗。但当我看到被告席上政府工作人员那信任的目光,想到当事人那期盼的眼神,我深吸一口气,迅速冷静下来,用扎实的法律知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据理力争。每一场庭审结束后,我都会认真复盘,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在一次次的实战中不断成长,努力为政府法治筑牢盾牌。
在15起纠纷调解中,有几次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因土地征收引发的纠纷,村民情绪激动地来到政府,要求给个说法。我一边安抚着村民的情绪,一边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我知道,这个时候任何强硬的态度都只会火上浇油,我把村民们请进调解室,给他们倒上热茶,然后一点点地解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沟通和协调,终于化解了这场危机。
普法传递法治星火。“法律七进” 活动是普法工作的重要载体,我跟着团队一起,走进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和单位。12次的 “法律七进”,我的足迹踏遍了荔浦的乡野。在乡村,我看到老人们坐在榕树下,认真地听着我们讲解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在学校,孩子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企业,工人们围着我们,咨询劳动权益保障的相关事宜。每一次的宣讲,都像是在播撒一颗法治的种子,我期待着它们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三月三” 是广西特有的节日,这期间的法治歌圩更是热闹非凡。我带着800余份宣传册来到普法现场,把它们一一送到群众手中。看着人们拿着宣传册,认真阅读的样子,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这些宣传册就像是一个个无声的使者,将法律知识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还尝试着制作了4期《律师说法》短视频。为了让法条能够更生动、更易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我反复琢磨着每一个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还配上了生动的动画。当看到视频在网络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有网友留言说 “原来法律也可以这么有趣” 时,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纠纷时,我发现仅仅依靠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懂得倾听和理解当事人的内心。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在参与各类疑难纠纷案件的调解中,我首创了“倾听-共情-释法”三维模式。有一位60岁的阿姨,因为父母的财产继承问题与兄妹吵得不可开交,各方僵持了很久。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满脸的愤怒和委屈,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我没有打断她,而是静静地倾听,时不时地对她表示理解和同情。当她情绪平复下来后,我再耐心地给他讲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分析利弊。最后,这位阿姨理解了兄妹,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她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好姑娘。” 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当暮色漫过办公室的窗棂,常常能看到咨询群众在门前等候的身影。我点亮案头的灯,仔细审核每一份案件材料,为群众提供“延时服务”,在有限的锻炼时间里尽可能多做点事。在90多次免费咨询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对孩子承诺的延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句话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诲,更是我作为一名法律人对自己的要求。
法援连心桥
用心办好每一个案件
那天,调解中心里像往常一样忙碌。突然,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荔浦法律援助中心打来的,工作人员有些急促地说:“罗律师,我这里有个健康权纠纷的案件,援助申请人被别人用菜刀砍伤手,现在你能赶紧过来处理一下吗?”放下电话,我立即骑上了电瓶车来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人看到我的到来,既焦急又期待。经过一番沟通我了解了案件的客观情况,双方家庭都非常困难,而且对方法律意识非常淡薄,根本无法沟通。正在这时,派出所打来电话称侵权人正在派出所,问申请人是否同意协调。我想这正是一个好机会,我赶紧和法援中心工作人员带着申请人一起去派出所,坐在派出所的调解室里,我首先介绍了自己的身份,然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各方说明案件的责任和可能发生的后果,最终,各方达成了调解,并且即时履行。这是我在锻炼地第一次调解成功的案件,这不仅是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群众沉甸甸的信任。
2024年底,荔浦市某村民在工作中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作为一名常年从事装修业务的农民工,该村民在提供劳务作业中不慎从高处意外坠落,当场昏迷,经医院诊断,他全身多处骨折,伤势严重。高额的医疗费用让他本就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更让人心寒的是,对于治疗费用,劳务承揽方与雇主相互推诿,让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陷入了无望的境地。在走投无路时,他求助于法律援助中心,中心指派我作为其代理人提供法律援助。考虑申请人行动不便,我主动上门提供法律服务,经过细致调查,我发现此案涉及劳务承揽、雇主责任等多重法律关系,结合申请人一家面临治疗费用的沉重压力,我决定在其未终结治疗前先行起诉,尽快明确责任、缓解其经济困难。本案经过两次庭审,最终明确了各方责任比例。在办案的整个期间,我经常与申请人的家庭联系,除了案件上的沟通,还从心理上安慰、鼓励家属。案件办结后,申请人特地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表达了对我在法律援助中热忱服务的感谢,并对我的专业素养进行赞扬。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法律援助的意义不仅仅是帮助当事人主张权利,更是在守护那些身处困境中的生命,凸显了法律援助对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
山海蕴新生
在奉献中遇见辽阔自我
左手是荔江畔的法治播种,右手是长江畔的亲情守望。在荔浦的日子里,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远方的孩子们。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代理一起政府应诉案件,加班到午夜。疲惫不堪的时候,我打开手机,视频里孩子们已经进入了梦乡,她们稚嫩的样子像天使一样可爱。看着她们的笑脸,所有的思乡之愁和工作的疲惫都仿佛被抚平了。
我虽然缺席了孩子们的成长,没能在她们生病的时候陪伴在身边,没能亲眼见证她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但我知道,我的这份缺席陪伴,已经化作了更深沉的守护。因为我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生活,这也是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环境。
此刻,归期将至。回首在荔浦的这段时光,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当地群众、各机关单位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我对这片土地的逐渐熟悉与热爱,也是那些灿烂的笑容让我对普法工作坚定的信心,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向法而行”,我不再仅仅是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而是将心理咨询术融入到规范性文件审查中。在审查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时,我会从当事人的心理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和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力求让文件更加人性化、合理化。这样不仅能提高文件的可执行性,也能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锻炼的一年时间里,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蓬勃的生命力。我突然明白,法律条文虽然严谨,但比它更恒久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善意。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希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此去经年,当孩子们长大,问起 “妈妈去哪儿了” 的时候,我会展开地图,轻轻抚摸着广西那片土地的褶皱,温柔地告诉他们:“那里有人需要法律的帮助,就像你们需要妈妈的陪伴一样。”
山海有信,岁月留痕。在法庭的理性与人间的烟火之间,在职业的信仰与生命的温度之际,我会带着这份独特的经历,步履愈发坚实从容地走下去。因为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不仅是孩子们的母亲,更是法治道路上的一名践行者,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也守护着孩子们美好的明天。
策划:省律协宣传联络部
作者:罗颖
编辑:顾雪寅
校对:纪永德、潘璐璐
审核:贾明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