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上江南宁夏,安徽省的三位青年律师用一年时间,将法条“翻译”成方言,把法庭“搬”进羊圈,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生活。一年前,尤大卫、魏海生、王昕昊踏上银川的土地,开启了一场特殊的西部法律服务实践。如今,他们交出的答卷上写满了“接地气”的故事。
7月30日,在灵武市司法局城区司法所,安徽青合青(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昕昊的“法律方言课”成了当地群众的“解纷密码”。一位老人因女儿赡养问题找上门,王昕昊和调解员把民法典的“赡养义务”换算成“女儿给爹买面、买油、买药”,用“一只羊羔多少钱”解释给付标准。当老人在调解书上按下手印时,咧嘴笑了:“你们说的这个法,我听得懂!”王昕昊感慨:“法律在基层的第二次‘出生’,必须是方言土语里的。”
调解桌甚至支到了羊圈边。去年秋季,两家养殖户因丢羊斗殴,一方头破血流,一方扬言“以命抵羊”。王昕昊顶着蚊虫和羊粪味,从民法典讲到“两家过去是亲戚”,最终促成和解:赔羊钱、分药费,外加一句“明天一起宰羊炖肉”。全年1000多起纠纷,60%是家长里短,王昕昊总结:“在这里,法律不是刻度,是按住冲动的手。”
在永宁县,尤大卫和魏海生成了群众口中的“免费律师”。安徽来宁锻炼青年律师尤大卫为涉盗窃的未成年人马某辩护时,不仅争取到免于刑责,更用一堂“法律课”让孩子痛哭悔过。马某母亲感激地握着尤大卫的手说:“孩子终于明白是非了。”
北京两高(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魏海生则用“铁脚板”为农民工讨薪。在承包方抵赖“工地上没这人”的情况下,他走访工友、调取笔录,硬是凭一张无盖章的工资表打赢了官司。当事人想分他一半赔偿金,他摆手笑道:“您收到钱,就是我们最满意的报酬。”
三名律师坦言,西部实践磨掉了术语的锋芒,长出了法律的筋骨。一年间,三人足迹遍布田间地头:提供免费咨询560次,办理法律援助案42件,代写诉状40余份,参与调解102起。他们还化身“主播”,通过“法润永宁”直播普法,用“张三家的牛踩了李四家的田”讲解侵权责任。
来源:宁夏日报
看完记得点个“赞”“在看”哦↓↓